中国的绿林史十分悠久,从西汉末年王匡、王凤两兄弟发动绿林起义开始,后世的江湖好汉都称自己为绿林豪杰。
在千百年的历史中,绿林好汉们,以及民间各种其他集团和群体,出于各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,演化出了一(๐•ᴗ•๐)以遁辞隐义、谲譬指事为特征的独特语言。
这种语言又称作切口,也叫春点、寸点、唇点、唇典,据说四川一带又称「海话」,也有地方称之为「局障」。
现在大家对春点最深刻的印象应该都来自《智取威虎山》,故事里杨子荣初上山时被土匪们用春点盘问。
对于土匪们来说,时刻要警惕正规军对其的打击。所以除了纳投名状之外,主动的「审核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但土匪们并没有常规的审核机制,没办法对新入伙的好汉进行背调。这个时候天然具有隐秘性和私密性的春点就成为了很好的筛选机制。
春点并不仅用于土匪之间,只要是在江湖中混饭吃的行当,基本上都有属于自己的春点。老江湖人用这春点是为了做买卖挣钱,离开了做买卖之外,那都叫「乱团春」。
春点只有他们互相之间能懂,一般不轻易传人,更不会传给外人,江湖有句俗谚,「宁舍一锭金,不传一句春。」
春点表面上只是一种隐蔽的交流方式,实际上是一种行业认同。如果你懂了春点,那么你就至少算是半个同行;如果你是「空子」(外行),想加入我们成为同行,那就得付出。
说白了,我可以授之以鱼,但绝不能随便授之以渔。这也是在维护中华文化论资排辈(比如相声)的传统。
回到现在来说,春点其实已经是没落的状态了,随着社会的发展,春点的研究意义要大于社会意义。
不过如今有很多手艺人依然喜欢用行话与人交流,一方面是显得自己很专业;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让外人听懂,有一点故意显示神秘的感觉。